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预告 | 陈平:永远的遗产:古典柱式的起源及传播

复旦文博 维特鲁威美术史小组 2021-02-10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往期内容推荐



华阳:保萨尼亚斯《希腊志》研究

陈 平:维克霍夫《罗马艺术》导读

经典赏读 | 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导论

杨思梁:“拟人化”起源初探(上)

经典赏读 | 克里斯特勒: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文化中的修辞学(上)



按:布克哈特曾说:“乔万尼 · 维兰尼从罗马一千三百年纪念中带回来的最好的东西是他想写一部历史的决心,而这是由于看到了罗马古城的遗迹而激起的。”我们可以理解维兰尼的这种心情,的确,望着古人留下的遗产——尤其是文化遗产,会很容易萌生出想探索其历史的激情。甚至当我们在上海,见到古典柱式的时候,也会对这种历史悠久的建筑语言产生好奇。而本公众号这次所预告的讲座,将带大家去了解这一由古希腊建筑师所遗留下来的不朽艺术。



复旦文博授权转载



永远的遗产:
古典柱式的起源及传播





讲座简介

柱式(Order)是西方古典建筑的核心,具有丰富的人文与历史内涵,它源于古典时代,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支配了三百多年的西方建筑景观,并传播到了全世界。即便在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之后,她也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现当代文化景观中。

本讲座首先带领大家回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了解建筑柱式的起源及象征含义,并通过对文艺复兴建筑理论与实践的考察,讨论完整的五种柱式体系的形成过程。最后和大家一起考察柱式在近代中国尤其在上海的传播及运用。




主讲人介绍

陈平,南京人,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史论系主任。研究方向为西方美术史、建筑史和美术史学史。

著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西方美术史学史》、《外国建筑史》(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一等奖),译有西方经典名著《建筑十书》、《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等十余部,主编《美术史里程碑》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持人介绍

祁姿妤,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2017级任重书院导师,专业方向中国美术史、佛教美术。

她在本次讲座中,将补充希腊化柱式在西北印度地区佛塔组合中出现的案例。在公元纪年前后,来自中亚的希腊化文化以及来自中印度的佛教文化,在西北印度地区已经交锋。原本作为希腊文化符号的古典柱式,在这一地区发挥着构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媒介作用,甚至可能有些柱式上的图案传播到了中国的云冈石窟。





按:以上讲座涉及到著名的《建筑十书》,而就在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刚出版了此书中译本的典藏版,并选出中译者前言在网上推送。



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转载




《建筑十书》中译者前言

 陈 平  撰



自文艺复兴到今天,西方建筑师和学者们对维特鲁威的热情一直没有衰减过,甚至有人说,一部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对维特鲁威的接受史——两千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对于维特鲁威的认识和评价,折射出建筑观念的流变,也决定了西方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然而,维特鲁威在中国却并不是那么有名,人们对其了解依然停留在一个世纪前西方人的认知水平上。回顾维特鲁威在中国令人沮丧的接受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人们都仅仅将其《建筑十书》视为一本古代建筑技术手册,只看到了此书的实用意义,而忽略了文化史意义。此书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献学、数学、几何学、音乐学、天文学、造型艺术等诸多领域,所记载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献中已难觅踪影!而书中对于人类健康与环境、建筑与社会伦理等问题的关注,至今仍意义重大。 



察看国内的学术网站,发现涉及《建筑十书》的文章极少,像样的研究也几近空白,这说明维特鲁威基本上未进入国内学界的视野。这与此书在建筑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不相称,也与我们这个“建筑大国”不相称。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到如今,建筑师或学者们对此书的热情一直没有衰减过,反复进行校勘、翻译和解读。反观国内发表的一些涉及维特鲁威的文章,其主要知识点依然停留在一个世纪前西方人的认知水平上。


回顾维特鲁威在中国令人沮丧的接受史,原因可能有许多,如翻译语言问题、学术制度问题,对西方古典学和建筑理论的研究和译介重视不够的问题,以及专门人才培养的问题,等等。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抑或就是无论在建筑学还是其他学科,都仅仅将此书视为一本古代科技书,重视它的实用主义,忽略了其文化史意义。单从书名来看,《建筑十书》主要是一本建筑技术手册,从城市选址、建筑类型、建筑材料一直讲到施工机械和构件细节。为何西方学者对它的翻译与研究的热情持久不衰,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了研究出版的热潮?除了建筑学的史料价值外,它还是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它以建筑为中心话题,广涉哲学、历史、文献学、数学、几何学、机械学、音乐学、天文学、测量学等诸领域,所记载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献中已难觅踪影!在西方,每个时代对《建筑十书》的理解都不一样,建筑师和理论家遇到新问题,便会返回到维特鲁威这一源头。


建筑的发明

要塞:对维特鲁威所述特色的总结;典型的希腊化要塞

机械的基本原理

星座图

完美的人体图形


维特鲁威生活在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重要转折期,他在文化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不遗余力地维护从古希腊继承下来的人文价值观和建筑理想。他在书中强调建筑师的教育、知识的统一性、建筑的意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建筑与社会伦理、人类健康与环境等问题。他的这些主张鲜明地体现了古典人文主义的传统,其核心便是强调公民的美德与教化,重视知识、理性与规则的价值。


维特鲁威开列出建筑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具体科目。在维特鲁威的课程菜单中,有绘图、几何学、算术、光学、历史学、哲学、音乐学、医学、法律、天文学,从他书中所涉内容来看,还包括古典文学、古文献学和写作。一个人当然不可能成为所有这些学科的专家,但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大多有实际用途,比如绘图和几何学是建筑视觉传达的基本手段;音乐学有助于剧场设计,对调校弩炮弹索也有用;法律有助于妥善处理界墙、采光等方面的问题,防止法律纠纷;医学有助于建筑选址;天文学有助于制造日昝;如此等等。


建筑的要素:匀称

科林斯型柱头的均衡

“类型”(Genera)的结构起源及其“装饰”(Ornamenta)

“高楼的权宜之计”


令人惊讶的是:维特鲁威竟将哲学和历史这类无实际“用途”的纯人文科目也列入必修课程。对维特鲁威而言,一个理想的建筑师应洞察自然物性和人生真谛,学习哲学可以修身养性,戒除贪念,在职业生涯中保持平和心态,行事开明而公正,不致沦为贪婪钻营之徒;历史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他无法想象一个建筑师若对历史知识浑然不知,如何能恰当地设计建筑和装饰雕塑?


在维特鲁威之前,尚未有人对建筑师的素质提出如此高的要求,他的动机是什么?在维特鲁威的心目中,建造与帝国相称的建筑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从事这一职业的建筑师应是备受人们尊敬的人。


科洛尼亚·朱利亚·法内斯特里斯(法诺)的巴西利卡

土地丈量与占卜(“古老的原理”)


维特鲁威身体力行,为世人提供了理想建筑师的范例。他的博学是历来公认的,他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抱定终身学习的理想;他熟悉希腊科技与历史,关注当下的建筑与艺术走向,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瓦罗的思想频频在他的著作中得到反映。他超越了工匠手册的写作传统,要建立一套成体系的建筑书写模式。维特鲁威的这一写作传统,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由西方建筑师继承并发扬光大。在每卷书的前言中,他采用高雅雄辩的文体,高屋建瓴地阐述内容主旨或进行学术综述;在叙述技术细节时,使用了类似于技术说明书的语言,使作坊中的工匠们也能够接受。他善于通过比喻来论述深奥的道理,比如,为了说明建筑木材必须要在秋冬季节采伐的道理,他举怀孕妇女为例,说怀有身孕的妇女体内的营养大量被胎儿吸收,母体便不可能很健壮;而当婴儿出生后,母体开始大量吸收养分,身体便迅速得到恢复,变得与以前一样强壮。同理,当秋季来临,树木的果实已经成熟,并开始大量吸收大地的养分,木质变得紧密结实。反观我们当今出版的同类技术书和教材,其生动性和说服力或许远不及这本2000多年前的建筑手册。


伐木

共鸣缸(剧场中的扩音器)

风的物理性质


《建筑十书》中有相当篇幅是对古代人文背景知识的描述,今天专业教科书的作者,或许不会像维特鲁威这样,在叙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讲这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如讲到城镇选址时,他提到古人在迁徙途中,以聪明的方法来判定一个地方是否宜于居住,是否有利于健康:他们会观察已牺牲的当地羊只,看它的肝脏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便再杀一些羊只进行检查,因为若当地的河水草木不利于动物生长,必然也不利于人类健康。


对人类本身的关注和研究是维特鲁威设计的前提,这一信念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他的书中。大到为城镇选址时要注意的风向和朝向,小到台阶的设计不至使人上台阶时感到吃力。各种功能不同的房间,其朝向要有讲究,冬季餐厅和浴室傍晚时分要暖和些,所以应朝西;卧室和书房早晨需要良好的光线,所以应朝东,等等。他提醒过道和楼梯间要开窗,以防搬运重物的人在黑暗中相互碰撞;甚至还说在做餐厅地坪时要考虑到光着脚的仆人走在地板上不会受凉。


土地测量与划界(百亩法划界):方法

浴场

浴场


到目前为止笔者见过四种《建筑十书》的英译本。最早一版由哈佛大学著名古典学教授摩尔根(Morris Hickey Morgan)翻译,哈佛大学出版社1914年出版。此版本代表了20世纪初叶西方古典学术的最高水准。其次是“洛布古典丛书”中的拉—英双语本,英译者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学院古典学系教授格兰杰(Frank Granger)。全书分为两卷,分别出版于1931年和1934年。格兰杰译本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维特鲁威抄本。第三个英译本于1999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为芝加哥大学美术史副教授罗兰(Ingrid Rowland)。这个版本以著名的乔孔多修士所编辑的印本为底本,参考了罗泽本和克罗恩本等经典拉丁版本。最近一个英译本由企鹅图书公司2009年出版,被收入“企鹅经典丛书”。其目标读者是那些初涉古典主义建筑传统的学生与读者。


经剑桥大学出版社授权,北大出版社版《建筑十书》中译本选择了罗兰本为底本,它的评注文字量超出了原典,总图量超越1000幅,涵盖了维特鲁威论及的所有领域。至2007年,罗兰本已经第9次重印,其受欢迎程度可窥一斑。



推荐阅读

 

《建筑十书》中文版自2012年出版以来广受欢迎。

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今年我们推出了更加精美的《建筑十书》精装本!

《建筑十书》(典藏版)

[古罗马] 维特鲁威(Vitruvius) 著

陈平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联系我们请直接

识别二维码哦

投稿邮箱

3174398670@qq.com






戳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全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